close

 

行星對齊與水晶地球矩陣

行星對齊與水晶地球矩陣

周期性地,那個矩陣始終處於運動中的水晶藍星結構會重新排列自己。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生物圈中會有新鮮信息的釋放,從而為藍星帶來新的記憶矩陣層,並為生物圈的有意識實體帶來新的現實感。

太陽系中的所有七顆行星——土星、水星、海王星、金星、天王星、木星和火星——在 Kin 236:2025 年 2 月 28 日(NS 1.37.8.22)夜空中對齊。

這一事件被稱為“大行星對齊”,作為一種諧波信號,通過靈界脈沖,為那些準備好接收它的人激活深層次的感知轉變。

當行星體進入對齊時,它們的引力場會改變藍星的能量網格,就像它們改變身體的電磁場一樣。

這一刻不是發生在那裏的事情,它正在你體內發生。

這是一個不僅限於一天的同步點,它在時間上向前和向後波動。

這是一個調整我們與更高頻率的和諧場相協調的機會,並召喚嵌入我們體內的命運隱藏代碼,這是一個通往內在時間的門戶。

這次對齊發生在“時間之外之日”後的第 218 天,即 2024 年 7 月 25 日。

218 是 1952 年帕卡爾·沃坦陵墓開啟的標志,隨著我們進入宇宙月亮(2025 年 7 月)第 25 個太陽周期的高峰期,我們還將看到太陽活動增加和太陽黑子增多。

這次行星對齊發生在 Kin 249:紅月球的日全食前 14 天(2025 年 3 月 13 日)。

宇宙中心透鏡時間法則以宇宙為中心,認識到所有運動、感知和經驗都源自我們自身意識領域的核心。

我們所說的“行星”不僅僅是物理天體,而是振動智能的表達,每個都輻射著獨特的意識品質。

它們是活生生的原型力量,攜帶特定的時空頻率,影響並告知我們的感知結構。

從對行星體的機械化、唯物主義理解轉變為宇宙中心意識,意味著認識到時間不是由外部力量決定的,而是一個你調諧並航行的共振場。

正如收音機中的石英晶體接收和傳輸頻率一樣,藍星作為一個行星接收器和發射器運作,它還是宇宙能量的放大器。

她的磁場脈沖就像一個巨大的心跳,與行星、太陽的運動以及那些調諧到她的意識的人們的意識相一致。

我們的身體也是晶體結構,我們都在藍星的諧振場中振動,我們越與她同步,就越能喚醒我們的自然智慧和直覺,這是通過 13 月亮 28 天同步儀回歸自然時間的目的。

如上,如下藍星的晶體結構形成了一個跨維度的靈脈矩陣,這個活性能量網格充當了行星意識與更廣闊的銀河和宇宙智能之間的連接組織。

星際能量線作為智能的通道,不斷接收和傳輸跨越時空各個維度的振動“圖式”。

藍星不是一個孤立的實體,而是龐大宇宙框架內一個自我組織智能系統的一部分。

藍星將它的不同操作層次與一個普遍的進化法則相聯系。

這是綜合法則,將所有層次和統一功能結合在一起,以無比慈悲的方式結合意圖、智慧和能量。

宇宙統一進化法則通過徑向矩陣發揮作用,徑向矩陣是晶體宇宙幾何的持續共鳴。

作為晶體中體現的全面記憶模式,徑向矩陣包括任何給定系統的阿爾法點和歐米茄點。

阿爾法點和歐米茄點指的是系統內任何給定周期的開始和結束點,以及整個系統的總體。

藍星是一個高度進化的系統,其進化周期通過與 psi 銀行、特定於行星的宇宙記憶矩陣同步的晶體矩陣核心的操作來計時。

通過這些功能的無阻礙清晰度,藍星成為傳遞來自銀河系的指令,以造福我們太陽系為中心的銀河節點的光輝生物體。

在徑向矩陣函數中,記住反饋和前饋的同時性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信息流沒有優先級。

未來記憶等同於過去記憶,來自藍星核心的信息流等同於來自心靈銀行的信息流。

實際上,徑向矩陣函數不識別過去或未來的操作,主要運作原理是同步性,這是徑向矩陣功能的連接原理。

水晶藍星核心的諧振模式與 psi 銀行同步,周期性地,那個矩陣始終在運動的晶體藍星結構會重新排列自己。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生物圈中會有新的信息釋放,從而為藍星帶來新的記憶矩陣層,並為生物圈的有意識實體帶來新的現實感,這是所謂的生物圈-地緣圈過渡。

它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渡,這個過程就像生物圈的宇宙重置。

當發生重大重排時,藍星的能量場會重置自己,這會觸發將存儲的信息釋放到生物圈中,就像古老的檔案被解鎖或無形圖書館的開啟。

這一信息發布是對藍星共振記憶場的重新校準,換句話說,它激活了一個新的記憶矩陣——升級了我們感知和處理現實的方式。

這是一個持續的時間釋放過程,匹配這些頻率的內在工作是每個個體的責任。

下一次所有七顆行星都位於太陽同一側的行星對齊將在 2040 年發生。

這一事件將與“新天狼星周期”的第二周期重合,這是一個 52 年的周期,第一個周期從 1987 年到 2039 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彩虹之光 的頭像
    彩虹之光

    彩虹之光幸福學堂

    彩虹之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